普洱茶普洱茶百科普洱茶产地

普洱茶传奇开始的地方:易武正山茶


对“易武正山茶”之意,被不少人误解为“优质茶名牌”,所以多处外地茶厂所收购生产的异地茶包装上也标注“易武正山”字样。其实,“易武正山茶”只是划定茶原料的来源范围,不是以来自所划定范围的原料制作的成品茶。笔者认为,标注该字样者,不只是个“冒牌”问题,而且是个以假乱真或以次充好的欺诈问题。

“正山茶”一词,原出自“古六大茶山”中勐腊县象明乡倚邦山内曼松山一至三号茶园的“正山贡茶”,简称“曼松正贡”。明代“方物”中的“茶贡”和清初的“贡茶”,只限倚邦山尤其是曼松山一至三号茶园的早春茶。雍正六年,攸乐、莽枝、革登、蛮砖和倚邦其它部分片区之茶又被列入“贡茶”。乾隆三十年,易武(曼撒)山帕札河范围的茶也被列入“贡茶”。于是,各山茶林都有被正式列为“贡茶”的片区。但是,只有原倚邦尤其是曼松一至三号茶园等范围的茶才是正宗的“皇室专用茶”,而其它山内被划为“贡茶”片区的茶,则是朝廷用来换马、馈赠贵宾和官府办公饮用等的“官茶”,但在当地民众及碑文中也将它统称为“贡茶”。

阳春三月的易武老街上,又开始人声鼎沸。人流中,那些急匆匆低头赶路的山民,掂一掂背上沉甸甸的茶筐,呼吸粗重。在这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里,他们的希望就是筐中的一片片茶树鲜叶。因为只要把它们送进分布在易武的大大小小的茶厂或初制所,就能得到不菲的报酬,补偿这一路的艰辛。

对生活在这里的人而言,这样的路他们至少已经走了几百年。在中国厚重的历史风云里,易武因其所产普洱茶的盛名而成为一页传奇。

但凡熟悉普洱茶的人,都不会略过易武。在这片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动腊县东北山区,北纬 21°51’-22°24’、东经101°21’-101°38’,北与江城县整董镇接壤,南与动仑镇和瑶区乡相连,西与象明乡相望,东与老挝交界国境线长约100千米的土地上,生活着17420人(2017年普查数据),是一个有傣、瑶、彝、汉等13个民族共同聚居的地方。其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而成为中国通往东南亚国家的一条重要通道,更是历史上茶马古道不可被替代的极重要一站。

清乾隆末期至嘉庆初期有了茶庄以后,原先的茶贸中心在象明倚邦时,倚邦茶商不仅坐点收购和加工销售倚邦土生土长的正宗倚邦茶,同时还收购和加工销售攸乐、莽枝、革登、蛮砖和易武这五山甚至其以外的它山之茶。

为了区分倚邦茶商所加工、贩卖的成品茶,究竟是倚邦土生土长的正宗倚邦茶,还是从其它“五山”或异地收购来加工的茶,将倚邦山上土生土长的正宗倚邦茶称为“倚邦正山茶”。

到清光绪至民国期间,“古六大茶山”的茶贸中心由原来的倚邦转移到易武。易武的茶商不仅坐点收购和加工易武山上土生土长的正宗易武茶,同时还收购和加工攸乐、莽枝、革登、倚邦、蛮砖五山及其以外的它山之茶。为了区分易武茶商所加工、贩卖的成品茶,究竟是易武山上土生土长的正宗易武茶,还是从其它“五山”或异地收购来加工的茶,将易武山上土生土长的正宗易武茶称为“易武正山茶”。

但当时的“易武山上土生土长的正宗易武茶”只限于从该山西北角倮得旧衙门起,到东南角易比,海拔千米以上而且曾有古茶树的高山上土生土长的茶叶。因而“易武正山茶”仅包括从该山西北角倮得旧衙门起,到东南角易比,海拔千米以上曾有古茶树的高山范围土生土长的茶叶。而该乡境内茶胶八队以下包括纳么田村委到茶胶一队范围,海拔千米以下地域生长的茶,其品质与前者相差较大,虽属于易武乡境内所生产的茶,但不该属于“易武正山茶”。而从异地收购到易武加工的茶,更不该属于“易武茶”和“易武正山茶”。因为两种茶叶的品质有明显的差别。

为了区分正宗的“皇室专用茶”和“官府用茶”这两种“贡茶”,将前者特称为“正山贡茶”。同样,其它各茶山也为区分被划为“贡茶”的片区之茶和没被划入的另外片区之茶,又将划定为“官茶”类“贡茶”片区生长的茶称为各山的“正山茶”。

清人檀萃在编撰地方志《滇海虞衡志》时,有过这样的描述:“云南迄南之利,首在茶。而茶之产易武较多。”他同时还写道,“普茶名重天下,出普洱六大茶山,一曰攸乐、二日革登、三曰倚邦、四日莽枝、五日蛮砖、六曰漫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矣。

檀萃是乾隆年间的进士、著名学者,也是两百多年前清廷派驻云南的地方官员。他来到云南时,对边疆影响深远的改土归流早已完成,物产丰饶的云南,尽握在朝廷手中。

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廷在易武设置了“钱粮茶务军功司”,专门负责管理当地赋税和茶政方面的问题。所以檀萃所见这繁忙的茶叶生产和贸易场景正是清政府源源不绝的边疆税收的来源而檀萃提到的六座茶山,就是史书所载的澜沧江内六大茶山(又称古六大茶山 )其中漫撒本是属于易武的老茶区,后来由于清政府将六大茶山定为贡茶和官茶采办地,使得六大茶山的茶业经济飞速发展。

在位于老街中心的易武茶文化博物馆里,有一块立于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的执照碑,上面记录着一段往事清雍正初年,也就是改土归流刚完成不久由于战乱等各种不确定的因素,易武山纳贡的任务因缺少茶叶生产者而无法完成为此,清政府有意引导了一些外地的汉族民众进入茶山做茶,为了稳定生产,清廷颁布了云南茶法,后来又给茶商发放“执照”,一方面规范这些人的行为,同时也保证了政府来自茶叶的收入。

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时,普洱茶被清王朝正式列入《贡茶案册》。汉人眼见采办贡茶有利,于是大量涌入易武恢复荒废的茶园,也开辟新茶园,并陆续出现了同兴号、同庆号、庆丰号、同昌号安乐号、乾利贞号、鸿庆号、福元号、车顺号、陈云号等后来名动江湖的著名茶号。其中,同兴号、同庆号、乾利贞号同昌号这几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称为易武四大茶号”。就这样,云南茶叶的生产和交易重心都转移至易武,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易武正山的名号后来超越了漫撒,成为云南普洱茶的一个金字招牌。

易武茶文化博物馆的前身,本是易武古镇的关帝庙旧址,虽然古建已经无存但从其中的文物,却能窥得历史风流。而当年,那些抓住时代机遇入山做茶的汉人主要是云南石屏人,祖上是明朝时来云南的江浙移民),同时还在易武兴建了很多道路、庙宇、会馆等。他们把普洱茶生意做得很大,从本省到全国甚至通过条条茶马古道,销往东南亚各个国家,以至于易武的茶名在海外盛极一时。

距离博物馆不远的公家大园,是曾经的茶马古道起点。围绕着公家大园的10株大榕树,则是当年马帮运茶出发前用来拴马的地方。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清廷开辟易武至思茅全长267.5公里的古驿道,这是六大茶山通向思茅、普洱的第一条“茶马古道”。至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朝廷又修通由易武经倚邦至思茅的青石板路,全长235公里。民国年间,易武是当时的旧镇越县政府所在地,已修通的从易武通往国内的主要驿道有7条,通往老挝的有4条。而今时过境迁一些青石板的茶马古道由于年久失修、交主要是云南石屏人,祖上是明朝时来云南的江浙移民),同时还在易武兴建了很多道路、庙宇、会馆等。他们把普洱茶生意做得很大,从本省到全国甚至通过条条茶马古道,销往东南亚各个国家,以至于易武的茶名在海外盛极一时。

距离博物馆不远的公家大园,是曾经的茶马古道起点。围绕着公家大园的10株大榕树,则是当年马帮运茶出发前用来拴马的地方。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清廷开辟易武至思茅全长267.5公里的古驿道,这是六大茶山通向思茅、普洱的第一条“茶马古道”。至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朝廷又修通由易武经倚邦至思茅的青石板路,全长235公里。民国年间,易武是当时的旧镇越县政府所在地,已修通的从易武通往国内的主要驿道有7条,通往老挝的有4条。而今时过境迁一些青石板的茶马古道由于年久失修、交通改道等因素,现只残留了少部分。

交通的发达,带来的是经济的繁荣可以说,在清乾隆以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由于古六大茶山约70%的茶叶都在易武集散,所以这里人声鼎沸,热闹程度不亚于内地的都会。茶业的腾飞还带动了当地其他产业的发展,种植业、加工业、纺织业、餐饮业等多种产业云集,使得易武这样一个边疆乡镇焕发出勃勃的生命力。富裕起来的易武茶商,更在老街上修建了许多古朴大气、典雅精美的四合院,成为易武老街一道亮眼的风景线。

在今天的易武老街上,到处都有操着石屏口音的居民,他们正是当年入山做茶的汉民们的后代,当时从同属滇南的红河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北部迁来,至今大多数人家在这里生活已过七代在他们年复一年的光景里,制茶、卖茶喝茶成为永恒的主旋律。

朝天首扫

位于老街的一座精美四合院,是易武制茶人何天能的家。这位现今已77岁的老茶人,身材瘦高、脚步硬朗、声音洪亮一望就知是个劳动能手。他回忆自己祖上从石屏迁到易武已经有245年,曾经创办茶号“成兴昌”,并与大茶号“乾利贞有长年的生意往来。而他过去住在麻黑村,1973年时搬到易武街,年轻时曾经担任老街的队长。

“有过一段时间,心里少了普洱茶的香,因为生活太苦了。”生于1944年的何天能老人,青年时正遇国家物质极度匮乏的时期,曾经以富裕著称的贡茶之乡,那时饥一顿饱一顿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因为家里穷,上到小学毕业,何天能就把继续上学的机会让给了哥哥。在他的回忆里直到20世纪80年代,自己一年的收入还只有几百元,要养活一大家人,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易武复兴的转机,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那时易武老街陆续来了一些台湾茶商他们的目的是寻找普洱老茶。虽然因为私营经济的一度中断,历史的味道已难觅但这件事却让易武人的心里重新燃起了希望。何天能心心念念,想把祖上茶号的手艺重新捡起来。他想:也许易武的复兴,会从自己开始呢?

1999年,何天能正式以自己的名字创立了“何氏天能号”。经历过计划经济时期,他一开始还有些小心翼翼,后来发现国家政策支持,便放心和他的同辈茶人们一起,重启易武制茶的新纪元。易武老街从此又有浓郁的茶香四溢,因此吸引了更多的茶商茶客,入山寻味。

紧挨着何天能家的一幢老宅,门牌号写着易武乡622号,院墙外挂着一块标牌动腊县革命遗址、易武武装暴动遗址镇越县旧政府”,这里发生的故事惊天动地,值得世人永远铭记:动腊县的前身是镇越县。1948年5月,原镇越县参议长王少和遭反动政府迫害入狱,6月30日经进步人士率众武装暴动,王少和被救出当年7月,中共思普特支派出书记潘明等人到易武领导王少和反蒋武装,开展对敌斗争。

王少和于当年11月26日成立了由我党领导的“镇越县行政部”,最终于1948年12月底解放了镇越县全境,成立了我党领导的人民政府和反蒋武装一一云南人民自卫军江越支队(后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并参加了解放车(车里今景洪市)佛(佛海,今动海县)南(南桥)的战斗,最终解放了西双版纳州全境。

毫无疑问,这座朴素的老宅,正是易武茶山走向新时代的摇篮。而现在,它又是最早与何天能合作的品牌之一--斗记普洱茶的初创地,当时的名字叫作德茗轩茶坊。斗记普洱茶创始人陈海标在2002年从千里之外的广州来到易武麻黑,2004年在易武这条石板坑洼的老街上垒起院墙过着鸡犬相闻的茶农生活,不知疲倦地走遍了易武的每一个山头。

在陈海标的脑海里,反复浮现的是当年老茶号们的传奇一个个被尘封的名号,当年生动地存在;一筒筒如今几成绝响的老茶,从这里奔向四海八方。所以他的心里憋着一股劲,要再创一个百年茶号

我们告别何天能老人、从德茗轩茶坊旧址走出来,在经过老茶号“车顺号”的大门时,陈海标叹息:“若不是1970年的那一场大火,易武不止留下这些。”那是发生在1970年4月12日下午的一场浩劫:并不知因何引发,整个易武老街突然火光冲天、浓烟蔽日,曾经名满天下的普洱贡茶第一镇,在大火中几乎化为乌有。大火使著名的乾利贞号、同庆号等老茶庄旧址尽化为瓦砾。如今留下来的,只有同兴号车顺号、福元昌号等为数不多的几家旧址了。

往事悠悠、风流云散,浓缩了古六大茶山极盛风华的易武,因为“一座易武山半部普洱史”的江湖传奇,给历史留下了深刻剪影。而当时代走到今天的这一刻当人们纷纷来到这里,参拜它岁月深处的荣光时,易武却从未改变它深情的呼唤是谁,能敲打正中这个时代的窗?

版权声明: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普洱茶客服微信号微信号:13911756798 云南普洱茶客服QQ号QQ号:2869702
普洱茶百科
普洱茶百科
普洱第七大茶山——“勐乐山” 冰岛村的古茶树是属于有性系、乔木型、大叶类、晚生种。冰岛是今临沧市最早种植茶树的地方,勐库大叶茶种就是从这里向外传播的。冰
普洱茶